工業4.0是德國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發展戰略。在這場被稱為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中,各國政府爭相出臺新型工業化戰略,希望在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的競爭中搶得先機。
2015年,“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戰略強勢來襲,兩化融合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作為中國首批、行業唯一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三一扛起了“中國智造”的大旗。 三一智造 一小時下線一臺泵車 三一重工18號廠房是智能制造的一個典型車間,該車間占地11萬平米,擁有6條現代化總裝生產線,是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智能工廠。設計之初引入數字化工廠理念,通過虛擬現實和建模仿真手段,對車間的工藝布局、信息系統、生產能力等進行了全方位的仿真試驗。在虛擬車間中實現全面信息化與效益最大化,才開工建廠。這一技術在三一20多家工廠推廣使用。 該車間可以實現柔性化生產,隨時應對外部的變化。車間配備了SAP智能數據錄入系統、智能物流系統、智能檢測系統等智能化信息系統,如果把整個車間比作一個大機器人,以上信息技術的融合,使大機器人具備了一個十分聰明的大腦,他收集并下達指令,指揮車間的人和設備,總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 相較于汽車行業的大批量自動化生產,工程機械行業的智能生產要高N個級別。工程機械行業是離散型、小批量、多品種的制造。20個工位,150多種型號混裝,支撐100億產值,既要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還要應對外部緊急加單及調整的變化,這種高度柔性的智能生產,在三一真正得到了實現。 從訂單簽訂開始,系統就會發出指令,物料從立倉“自動”配送上架,機器之間相互“傳達”生產信息,人、設備、公共資源迅速協調;僅1個小時,一臺全新的泵車就能成功下線,而三一昆山的智能工廠更快,只要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挖機…… 采集大數據,構建工業物聯網平臺 設備下線了,并不意味著三一的“智能制造”告一段落了。恰恰相反,三一的“智造”體系隨著這每一款“智能產品”的下線,而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三一在每一臺設備上植入一塊自主研制的控制芯片SYMC控制器,有了這個控制系統,三一的設備就跟人一樣,可以看到施工現場的狀況,可以“聽取”收集客戶的意見,可以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危險等并發出警告。 SYMC智能控制系統就是安裝在設備上的“黑匣子”,相當于三一泵車的大腦。它可以遠程控制設備,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的復雜施工動作;可以對設備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給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 它還可以實時傳輸設備信息:設備在哪里,在做什么,它的每一鏟,每一步,每一個重要信息,他都會真實記錄下來,并反饋至三一的ECC企業控制中心。智能設備不斷采集反饋的海量數據,就構成了為企業所用的工業物聯網大數據。 這些數據通過三一的ECC企業控制中心進行收集和回傳。三一的管理人員,只需監控智能設備采集回傳的數據,就可以監控設備運行狀態并實現智能派工服務。截止目前,ECC企業控制中心實現了全球范圍內20多萬臺工程機械數據接入,積累了1000多億條的工程機械工業大數據。 這些大數據,反過來作用與企業,用于指導企業的研發、制造、服務、以及生產和經營,為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甚至為國家的宏觀經濟提供數據支撐。隨著數據不斷上傳至云端,三一搭建起行業唯一的“終端+云端”工業大數據平臺;诖耍怀闪⒘藰涓ヂ摴,為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智能服務。 作為中國智能制造的首批試點示范企業,三一的信息化建設始終走在前列,在智能制造、智能產品、智慧服務三大領域建立了獨特的競爭力。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表示:三一希望借助“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東風,用信息化改造傳統制造業,實現企業盈利能力、產品競爭力的大幅提升,成就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