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希望加速推進制造業創新,把其作為美經濟增長新引擎
美國四層戰略規劃與目標: 提升制造業競爭力;促進研究成果與制造能力的轉化; 促進先進制造業勞動力發展;支持“制造創新機構”穩定持久發展 進入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愈發復雜多變,難以揮去增速放緩、需求不足、市場動蕩的陰霾。而美國經濟繼續穩固復蘇,國際經濟主導地位暫似無人能撼。不過,奧巴馬政府并未安于現狀,仍希望加速推進制造業創新,把其作為美經濟增長新引擎,著眼“贏在未來”。 美國的制造業創新計劃醞釀已久。自二戰以來,創新意識和憂患意識就是美國始終保持經濟優勢和超強國家競爭力的源泉。2011年,當各國竭力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應對經濟失速風險時,美國已經聚焦國家創新,布局下一輪經濟增長。 繼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贏在未來”口號后,2011年2月白宮發表《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報告,明確將先進制造業作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的五大創新方向之一。 隨后,奧巴馬首提“先進制造業合作伙伴計劃”。2012年,美國建立了首個制造創新中心。 2013年,《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基本計劃》公之于眾,美國清晰闡釋先進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計劃。 2014年底,《美國制造與創新復興法案》獲國會通過并生效,授予商務部長建立和協調創新機構、與其他部門聯合引導“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NNMI)的權力。 2016年2月,美國商務部等四部門向國會聯合提交首份《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戰略規劃》與《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美國正加速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首先,加快推進“制造創新機構”建設。NNMI計劃是美國政府一項旨在引導公共和私營部門加大創新投入,通過“制造創新機構”網絡建設,提升美國制造業競爭力和生產率的計劃。 其核心內容,是在具有戰略性和光明前景的制造業領域,建立“制造創新機構”網絡,使美國始終處于全球創新前沿,鞏固制造業競爭優勢。美國擬建造45個此類機構。截至2015年9月,已經建立“美國制造”、“電力美國”、“AIM光子”等7大“制造創新機構”,另外兩大機構也在建設之中。 美國《2017財年預算報告》指出,將加大制造業振興投入,作為“實現經濟未來”的重要途徑。美國計劃2017財年投入4200萬美元用于創建兩大新的“制造創新機構”以及支撐已有機構的日常運營。而且,計劃設立19億美元的法定預算支出項目,實現奧巴馬未來10年建成45個“制造創新機構”的設想,進而形成完備制造業創新網絡。 其次,設定戰略規劃與目標。美國NNMI計劃正試圖通過四層戰略目標,重塑強大的制造業。 一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把加大政府投入、升級基礎設施、完善供應網絡、增強智力創新、提升本地市場吸引力、降低能源成本,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因素,支持更多本土制造和創新研究。 二是促進研究成果與制造能力的轉化。扭轉以往許多基礎研究難以轉化成現實制造業生產力的不利局面,縮小研發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加快技術轉化速度。 三是促進先進制造業勞動力發展。通過政企合作,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制造業各領域所需“下一代”人才。 四是支持“制造創新機構”穩定持久發展。通過商業模式運用,打造“制造創新機構”的“生態系統”,將“產、學、研”緊密結合,鋪就持續發展之路。 美國大力推動制造業創新計劃,有多重考慮。 其一,經濟復蘇需要。后危機時代,雖然美國經濟復蘇態勢穩固,但仍面臨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拉大、勞動參與率走低、產出缺口尚未彌合等諸多挑戰。尤其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不斷走低,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危機前的2000年至2007年,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高達4.7%,而2007年至2015年僅達到2.1%。因此,美國經濟復蘇缺乏強勁動力支撐,希望把先進制造業塑造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二,現實意義重大。制造業雖然只占美國GDP的約12%,但對整體經濟影響很大。在美國,制造業占私人部門研發比例超過三分之二,有約70%的國家研發人員從事與制造業相關的工作,大多數國家專利均來自制造業,制造業也是美國對外出口主力軍。此外,制造業具有“乘數效應”。美國前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吉恩·斯伯林指出,每1個制造業崗位將帶動其他1.6個崗位的就業機會,而每1個先進制造業崗位將帶動其他5個崗位就業機會。所以,激發制造業活力,美國經濟復蘇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重塑美國領導力。近年來,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日漸羸弱,因許多研發項目的高風險性,中小企業難以負擔。諸多基礎性研發成果也難以有效轉化成生產力。若要保持美國在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政府主導的制造業創新計劃勢在必行,以重塑經濟領導力。此外,保持先進制造業的技術優勢,也是國家安全需要。強大制造業可以滿足美國對國防產品的巨大需求,維護國家安全,保持軍事優勢,維護世界主導地位。 美國加速推進制造業創新,將引發全球新一輪創新熱潮,“贏在未來”之爭或愈演愈烈。作為新興制造業大國和傳統工業強國,中美間發展差距仍很大。但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已發布“中國制造2025”,并著力提升供給側創新能力,滿足不同需求變化,將更多要素資源投入研發之中,要靠創新實現新一輪經濟發展。如此,中國經濟“贏在未來”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