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發布的題為《滿足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報告指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若保持現有增長勢頭,到2030年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總計將超過22.6萬億美元(每年1.5萬億美元)。若將氣候變化減緩及適應成本考慮在內,此預測數據將提高到26萬億美元(每年1.7萬億美元)。
報告重點關注該地區的能源、交通、電信、水利以及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此項經氣候調整所得到的每年1.7萬億美元的數據較2009年預測的7500億美元翻了一番。將氣候相關的投資納入考慮范圍是數據翻番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地區的可預見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因為這必將產生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此外,與2009年相比,報告涵蓋的亞行成員體由32個上升至45個,2015年與2008年價格水平也具有差異。 近幾十年來,報告中所涵蓋的45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經濟增長迅速,貧困現象減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然而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顯著差距。4億多人口仍然缺乏電力供應,3億人口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約15億人口無法享用基本的衛生設施。許多經濟體因港口、鐵路和道路不足而無法實現與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的高效連通。 報告稱,在2016年至2030年所需的應對氣候變化總投資中,電力投資為14.7萬億美元,交通投資為8.4萬億美元,電信投資將達到2.3萬億美元,水利和衛生方面的花費將需要8000億美元。 到2030年,東亞將占該地區氣候調整總投資需求的61%。按GDP百分比來計算的話,太平洋地區領先所有其他次區域,其所需投資占其GDP的9.1%。南亞所需投資占GDP的8.8%,中亞占7.8%,東南亞占5.7%,東亞占5.2%。 當前,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預計為8810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差距(即投資需求與當前投資水平的差異)相當于2016年至2020年五年間預期GDP的2.4%。在考慮氣候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差距占GDP比例為1.2%;而其余24個經濟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差距占預期GDP的比例高達5%。 報告認為,公共財政改革產生的額外收入預計可為24個經濟體填補40%的投資差距(即GDP的2%)。若依靠私營部門來填補剩下的差距(GDP的3%),2016年至2020年期間,其基礎設施投資需由現在的每年630億美元投資提高至2500億美元。 多邊開發銀行已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約2.5%的融資。除中國和印度外,多邊開發銀行的貢獻率高達10%。除提供資金支持外,亞行在運用專業經驗和知識識別、設計和實施優質項目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亞行致力于擴大業務規模,將更多先進清潔技術融入項目,并繼續簡化業務流程。同時,亞行還將注重推動投資友好型政策、監管以及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