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成功自主研發的“海浪發電機”——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和整套裝備設計,不僅獲得中國、美國、澳大利亞三國發明專利授權,日前又得到法國船級社的認證,標志著這一技術具備了產業化和走向國際市場的技術條件。
如何為遠離大陸的海島和大型海上設施供電,一直是制約世界各國海洋戰略發展的關鍵問題。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副主任盛松偉介紹,鷹式波浪能發電平臺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已建成且運行的“海浪發電機”長36米、寬24米、高16米,有12米在海平面之下,“布置3個這樣的平臺,就能滿足500人至1000人的海島生活用電”。
盛松偉說,波浪能發電最難的有兩點,一是波浪高度不穩定,“有大有小”,如何將這種不穩定的自然能源轉換為穩定的電能,需要攻克很多關鍵技術;二是海上經常有大風暴,如何讓平臺在惡劣的海況中生存、工作,需要多學科的協同創新。
在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相關科學家開展了專項研究。2016年,平臺被投放到珠海市萬山海域進行實時海況試驗,不僅能夠將不穩定的海浪轉換成穩定的電能,還保持了較高的轉換效率。同時,平臺經過大風暴的“洗禮”,展現出了強大的發電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
據盛松偉介紹,目前這一被命名為“萬山號”的平臺正在萬山群島進行更大規模的應用試驗!跋M磥砟茉诟嗪u得到應用,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