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臺GW3.0MW(S)樣機在張北草原并網發電。該樣機采用永磁直驅技術路線,單機容量為3.4兆瓦,風輪直徑達140米級。目前,該機型已一次性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頒發的從3.0兆瓦到3.4兆瓦平臺化產品的設計評估認證。
面向未來:金風科技3.0MW(S)機型 GW3S智能風機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發布,是金風科技面向陸上中低風速區域的新一代國際機組平臺。 結合既有成熟的系統解決方案,金風科技GW3.0MW(S)平臺通過應用一系列革命性技術,能夠幫助業主提高風資源利用率,創造更高的發電收益,減少更多的投資成本,盤活用地緊張和機組排布困難的項目。 該平臺的優勢,由3個“S”可以概括,即:Super(超強能力)、Structured(結構化設計)和Smart(智能風場)。 Super(超強能力) 可以說,GW3.0MW(S)平臺定義了陸上風機業界新“三圍”。 在此之前,我國陸上風機的“三圍”尺寸,是以金風GW121-2500機型為引領的“120-120-2500”規格,即風輪直徑約120米,塔架高度120米,單機容量2.5兆瓦。GW3.0MW(S)的橫空出世,將陸上機組的“三圍”,直接拉高至“140-140-3400”,即風輪直徑約140米,塔架高度140米,單機容量3.4兆瓦左右。 此外,得益于永磁直驅技術路線,GW3.0MW(S)平臺實現了每秒5.2米至8.5米平均風速范圍內的最“寬域”適應機型。也正是依托于金風科技在10年間所獲得的直驅技術積淀,GW3.0MW(S)平臺還實現了在運輸、吊裝、并網、風區等方面的最強適應性。 Structured(結構化設計) 事實上,金風科技一直在踐行著海上高配技術陸地化,陸上成熟技術海上化的產品開發戰略布局,GW3.0MW(S)平臺就是這項戰略的一次充分體現。 GW3.0MW(S)平臺將先進的海上風電機組所使用的雙繞組技術,率先應用到了陸上風電,通過整機控制回路實現了結構化的雙線設計,創造性地將整機細分成兩個獨立的子單元(1.8MW)進行控制,明顯提高機組的可利用率和發電量,改變了行業“游戲規則”。 另外,基于鋼混塔技術,GW3.0MW(S)平臺實現塔筒高度的柔性可調,從而令機組的輪轂高度能夠自由組合設計。并且,通過共模具葉片、模塊化電機和單葉片吊裝,實現了機組的模塊化設計。 Smart(智能風場) 一方面,該機型通過支持四大智能功率調節模式,實現了單機柔性功率控制,范圍為3.0兆瓦至3.6兆瓦。例如,在某機組出現失效的情況下,這個機組可以利用雙線設計,在單機功率1.8兆瓦下運行,而其他機組則直接將單機功率提升至3.6兆瓦,使整個風電場的總容量,并不會因此而造成降低。柔性功率控制,也能使接近噪音敏感區或在高溫下、極端風況下的機組,通過降低一定的單機功率進行運行,使GW3.0MW(S)更友好、更可靠。 另一方面,金風科技為該機型配有智能感知、監測和專家支持系統,從而具備了智能控制能力。例如,GW3.0MW(S)機組,能夠通過智能化地感應和學習,利用單機高級別控制技術與整場柔性功率控制技術,實現機組間的協調與控制。 這些先進的控制技術,能夠使機組通過風峰算法、轉速自適應等功能提高單機發電量1%至2%;通過偏航矯正、尾流控制等一系列集群控制技術提高整場發電量1.5%以上。與此同時,還可以令機組通過扇區管理功能滿足了噪音、陰影的需求。 除此之外,運維人員還可以通過二維碼管理和智能運維系統,對GW3.0MW(S)機組及其所在風電場做到智能運維。 應用價值 上述優勢的深度結合,使GW3.0MW(S)平臺在以下類型的項目中極具應用價值: 對于北方限電區域,在滿足保障性收購小時數的前提下,提升容量,可有效降低初始建設投資,從而增加中高風速風電場的整場投資收益率。 對于南方,中東部地區項目,能夠解決廠區可選機位點有限、風場容量不足和排布困難的問題,有效減少尾流影響,提高發電量。 對于征地困難,限制點位但不限制容量的項目,能夠使場區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幫助業主追求風場最大發電量。 針對高切變、地形平坦、單一高度排布的風場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僅通過提高塔架的投入,有效增加項目發電量;針對高切變、地形平坦、不同高度排布的風場,通過塔架高度定制化混排方案,降低尾流影響,提高全場發電量。 可以預見,GW3.0MW(S)平臺不但能夠“精準”解決開發商的“難處”,而且有效拉動中低風速區域市場升級,提高資源利用集約度,成為金風科技面向市場未來的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