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鐵路、橋梁建設關系著行車的安全與暢通,更關系著公眾的人身安全。而隨著我國社會對交通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已有的交通設施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已建橋梁的通行能力更受到巨大挑戰。有著幾十年科研創新能力的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維姆公司)近年來研發的OVM.SPT智能張拉系統克服了傳統施工技術的缺點,正被廣泛應用于公路、鐵路、橋梁中,保障著行車及公眾人身安全,成為了預應力施工的新趨勢。
已建橋梁通行能力受巨大挑戰 近年來,20~30年前修建的預應力橋梁不斷出現重大病害,甚至垮塌災難,給交通設施使用者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或損失,國內時有報道橋梁發生坍塌事故,其中就包括了預應力混凝土橋梁。如在建時國內屈指可數的最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公路橋遼寧盤錦田莊臺大橋曾因地震、超載發生了兩次坍塌事故;廣湛公路上的特大型公路橋梁廣東九江大橋,被一艘“南桂機035”號運砂船撞擊橋墩,約200多米橋面坍塌,造成8人死亡,4輛汽車墜入江中。 歐維姆公司高級工程師劉工介紹說,“造成橋梁重大病害的原因多樣,而影響預應力混凝土橋梁安全的關鍵因素有預應力張拉施工質量差、張拉精度達不到要求、管道壓漿不飽滿以及施工過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預應力為橋體提供的消壓彎矩能有效保證構件的預應力度。如果預應力施工不當,梁體內不能建立有效的預應力,在混凝土的徐變得共同作用下,梁體必將發生嚴重的下撓。若撓度過大就會影響橋梁的使用壽命,甚至會危及行車安全! 預應力張拉施工的質量是影響橋梁整體質量的非常關鍵的因素,但是在傳統的預應力張拉施工中,設備的可靠性和工人的施工水平及負責程度直接影響張拉施工質量的結果。人工張拉具有以下一些缺點: 精度低、效率低、操作復雜、同步性差、標定頻率高、成果真實性不可控等缺陷和問題。 目前,我國公路已經逐步采用自動張拉,鐵路梁張拉以人工手動張拉為主,自動張拉剛剛起步。 智能、標準預應力施工技術呼之欲出 隨著國家基礎建設水平的提高,如何高效精準地利用和實施預應力,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法規要求推行的強制措施。智能的、標準的施工技術也呼之欲出。預應力智能張拉技術成為了預應力施工的趨勢。 OVM.SPT智能張拉系統自2012年研發成功后,首先應用于方家山、福清核電站等項目預應力施工,經過了裝備研究所的5年持續產品研發和優化,現已發展為四大系列十幾型號的產品,主要應用于核電、公路、鐵路、實驗室的橋梁預應力和靜載試驗的張拉。該系統,2015年獲得廣西科技廳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1項目,外觀設計專利2項。 BPS系統實現五大目標 奠定“互聯網+鐵路”堅實基礎 鑒于人工張拉存在的質量不可控、安全不可靠、效率低以及公路自動張拉系統存在的諸多問題,為適應鐵路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總體要求,2015年1月~2016年6月,鐵道第三勘探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歐維姆公司,共同研發了“鐵路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自動張拉控制及管理集成系統(簡稱 BPS 系統)“,實現了鐵路梁自動張拉的自動化、精細化、信息化、遠程化、可視化五大技術目標;通過BPS系統的應用,最終提高了張拉效率、保證了張拉梁體質量、提升了梁場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精細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自動張拉技術指南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為“互聯網+鐵路”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PS 系統通過將預應力自動張拉的軟、硬件系統與射頻識別技術(RFID)云技術及大數據理念結合,搭建一整套基于物聯網的鐵路預應力混凝土梁張拉施工操作控制、過程管理、 監督查詢平臺,實現鐵路預制梁預應力張拉施工控制及管理過程的自動化、精細化、信息化、遠程化、可視化,為物聯網技術在鐵路領域的推廣奠定基礎。 2016年5月,BPS 系統通過了由天津市成果轉化中心組織的課題鑒定會,專家組成員由鐵路總公司工管中心、鑒定中心、鐵一院、中鐵大橋設計院、中國鐵建大橋局、天津市政院、天津大學等相關單位組成,經評審本課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推廣應用。 目前,歐維姆智能張拉系統已廣泛應用于國內甚至國外重多公路、鐵路、橋梁建設工程中,填補了國內預應力精細化施工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