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 人工智能早已觸手可及,比如服務型機器人。而智能,從來不等于安全。當智能機器人向“家用時代”大步邁進的時候,誰能為高科技的安全把關?目前,TUV萊茵正面向智能服務機器人推出一系列安全評估方案。
來自市場研究公司Tractica的數字顯示,全球消費機器人的年出貨量將由2015年的660萬臺增加到2020年3120萬臺,總出貨量將達一億臺。另一份調查數據則顯示,2017家務機器人的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規模將達到75億,至2018年預計有望增長至120億。種種跡象表明,服務型機器人,尤其是家務機器人,在中國的普及率正不斷攀升。“大白”(動畫《超能陸戰隊》機器人)并非只存在于電影情節里,它們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TUV萊茵大中華區電子電氣服務部副總裁楊佳劼先生透露,TUV萊茵正在籌建智能機器人專項小組,“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來系統評估人工智能機器的安全性,我們希望可以盡快形成行業的統一規范,推動自主知識產權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擔心智能機器人傷人嗎? 關于智能機器人安全的話題總是被不斷提起,特斯拉CEO馬斯克和比爾蓋茨等人都在不同場合公開表達過對機器人技術的擔憂。早前,集視覺建模、自建地圖、自主交互、自主導航避障、遠程控制、娛樂教育、自我意識、情感表達等多項高科技功能于一體的“小胖”機器人在高交會展會上意外傷人,事件再次將機器人的安全問題推到了公眾面前。 “說明這款機器人的設計存在安全隱患,服務型智能機器人是最可能長期接觸弱勢群體的一類產品,在危急時刻沒有緊急制動功能,是安全設計方面的缺陷!盩UV萊茵電子電氣服務行業的研發專家周偉表示,市場總是更關注智能機器人的功能和應用,然而“人”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這次意外雖然是偶然事件,但也提醒了行業要更加注重服務型機器人的安全設計和檢測認證!毕啾扔诋a品市場的快速應變,安全標準的制定是相對滯后的。 針對機器人安全的檢測有哪些? 先從市場上比較普遍的服務型機器人說起,例如掃地機器人。據周偉介紹,針對已有標準的全自動掃地機,主要關注移動方面的安全,防止高空墜物。安全技術涉及到下視傳感器的靈敏度、軟件處理的可靠性和及時的制動回退性能,還有防外部的干擾能力。“當我們對不同類型產品的移動安全特性考核時,會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電子線路的合理性,并驗證故障環節,促使工廠合理改進跌落風險,避免人為造成的安全隱患! 對于沒有現行標準的產品,如擦窗機器人等,TUV萊茵專家將從不同行業的技術視角出發,依據專業素養和豐富的經驗,提前分析產品的潛在風險,通過摸底測試對預判分析展開進一步驗證,并向客戶研發人員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最終形成產品風險評估的初步構想。 換言之,對于交互式綜合型機器人(或稱為服務型機器人),至少得評估TA的“風險指數”。 如何保障使用安全? “目前,針對單項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是有國際標準的,比如清潔機器人(掃地機)、機器人割草機等。但是,市場趨向是交互式綜合型的服務型機器人,要將原本的單項功能有機融合成為另一個體,這里面所涉及的技術和安全問題非常復雜的,沒有統一的檢測標準!敝軅ヌ寡,我國乃至全球機器人行業都屬于起步階段,沒有可比性和參照性,行業的標準缺失仍需要時間來解決。 “現階段,我們會建議進行系統綜合風險評估!本蜋C器人的系統檢測問題,周偉認為,由于商用或家用機器人不局限在封閉的區域內工作,協作的目標群體不能保證專業能力,需要確保機器人不對與其一起互動的人類造成傷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從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的觀念出發,將安全技術深化到機器人的方方面面; 2)從結構、通訊、軟件、電機、控制、傳感器、障礙物規避和系統運行等研究,使安全性的考核從部件到整機,軟硬兼顧,全方位根植于系統; 3)避免碰撞、跌落、傾倒、高溫過熱等機械電氣傷害,在保證人類和機器人安全的情況下,完成人類指定的任務。 誰為智能機器人披上安全的外衣? 涉及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技術為全新機電一體化領域,行業并沒有針對性的現成標準。一直以來,德國萊茵TUV的智能機器人專家團隊都是全面參考相關標準IEC60335、IEC 60730、IEC61508系列、ISO13849、ISO10218、ISO-TS 15066、ISO 13482、IEC62061、IEC 61800系列、IEC 61131 系列等,為智能機器人企業制定系統的綜合風險評估方案。德國萊茵TUV擁有140多年的全球認證歷史,擁有豐富的產品認證經驗、專業的專家團隊、以及全球化的認證服務網絡,多年前即著手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安全標準研究,在該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更便捷,人類發明了人工智能,發明了智能機器人。德國萊茵TUV的愿望是,讓機器人服務于日常生活,讓機器人成為最暖心的伴侶,讓“大白”走進千家萬戶……也許這一條人工智能的道路還很長,卻值得期待。
|